日本第一页一草草影院,日本高清一二三不卡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色播

當前位置:

首頁>污染防治>規劃計劃

嘉興市生態環境局2021年工作總結和2022年工作要點

發布日期:2022-06-30 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市生態環境局


2021年工作總結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態環境廳正確領導下,我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省委市委打造“綠色低碳循環城市”金名片的要求,全面夯實生態綠色基底,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奮力打造秀水泱泱、韻味江南的共同富裕示范區美麗圖景。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生態示范創建實現歷史性突破。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榮膺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為全省三個獲此殊榮的地市之一。秀洲區、平湖市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二)生態環境質量高位持續提升。市控斷面Ⅲ類水占比達到94%,創1984年有水質監測記錄以來最高水平,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設區城市環境空氣優良率90.1%,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自2012年新標準設置此指標以來首次突破90%,PM2.5濃度下降到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大氣質量連續第二年實現全市域全指標達標。舉辦全國固廢治理現場觀摩會,治廢經驗獲分管副部長“全國推廣”的批示肯定。

(三)環境執法力度繼續提升。全市共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064件,居全省第二;處罰款1.08億元,居全省第四;移送刑事案件30起,居全省第一。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獲評“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集體”,被生態環境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評為“2020年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活動表現突出集體”。全省首屆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實戰比武活動在嘉興舉行,市生態環境局獲得集體一等獎,4名參賽個人全部獲獎。

(四)資金投入力度持續提升。爭取到中央污染防治資金3.1億元,占全省的35%,列全省第一。

(五)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持續提升。全省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排名上升到第4名,是全省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市,連續四年實現得分和排名“雙提升”。

二、主要工作開展情況

(一)持續推進生態示范創建,建設新時代美麗嘉興

1.成功創建國家級、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成立以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副市長為組長的創建申報迎審工作專班,內設3個專項工作組,扎實做好申報、對接等工作。7月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10月受邀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生態文明論壇,獲得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授牌,成為全省三個獲此殊榮的地市之一。目前,嘉善縣、海鹽縣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秀洲區、平湖市、海寧市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嘉興港區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2.持續推進新時代美麗嘉興建設。市委書記張兵在5月18日召開的美麗浙江推進大會上作典型發言。高規格召開新時代美麗嘉興推進大會,對“十三五”期間生態治理工作100個突出集體和200名先進個人給予記功獎勵。編制印發《嘉興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高水平建設新時代美麗嘉興規劃綱要(2020-2035)年》《關于加快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夯實“五彩嘉興”生態綠色基底的實施意見》等綱領性文件,指導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嘉興市局被省委省政府評為“五水共治”工作先進集體,被省政府評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成績突出集體;連續六年獲得全省地市生態環境局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單位(2019、2020、2021年連續三年總分第一),連續五年獲得市委市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一等獎”。

3.深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專項行動。開展碳達峰研究,就達峰年和峰值進行了多情景測算,分能源、分行業摸清碳排放數據。成功申報3個鎮(街道)、17個村(社區)成為全省第一批低(零)碳試點創建單位。編制《嘉興市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推進工業行業(特征行業)減排路徑研究。種植專屬碳匯林,首次實現世界互聯網大會“零碳”舉辦。向麗水購買碳匯,實現中國農民豐收節嘉興主場活動碳中和。推動碳配額金融試點,碳配額抵押貸款金額達到2.3億元,列全省第一。全省首個碳捕集利用制甲醇項目落戶港區,海鹽秦山核電全國首創核能供暖,成為我國南方首個核能供暖城市。助力打好“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戰,投入3億多元整治高排放企業307家。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環境質量蝶變躍升、跨越發展

1.打好碧水提升戰。印發《夯實生態綠色基底 建設碧水嘉興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開啟市域水系重構、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并重的治水新階段,治理重點擴大到83個市控以上斷面及72個鎮(街道)縣級河道253個斷面。加強斷面達標幫扶指導,利用無人船、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多次對國控斷面上下游及周邊開展走航分析、現場排查,制訂“一點一策”治理方案。建立國控斷面水質日報機制,對可能出現水質不達標的斷面,指導屬地快速落實預防措施。制訂實施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一源一策”保護方案,開展水源地勘界定標工作。深入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南湖水質達湖庫Ⅲ類,入選全省第一批“五水共治”實踐窗口,嘉善盛家灣水生態修復工程實現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提檔升級“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實施“回頭看”督查競賽,交辦問題489個、提檔升級任務3993個。

2.打好藍天保衛戰。扎實推進“清新空氣示范區”建設,持續優化產業、能源、運輸、用地四大結構,深入推進PM2.5和O3“雙控雙減”。加強工業廢氣治理,實施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VOCs源頭替代項目125個,完成低效設施改造項目100個、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項目12個。強化移動源防治管理,淘汰老舊營運柴油貨車1240輛,全面劃定非道禁用區,協同推進車輛檢測“一件事”集成改革,實施非營運小微型載客汽車環保10年免檢政策,2021年檢驗機構評定A級站數量全省最多。實施重點領域攻堅,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實現清零,建立市區建設工程揚塵污染防治“紅黑榜”工作機制,推進餐飲油煙凈化設施在線監控設施安裝722套。

3.打好凈土持久戰。全面梳理關停企業原址名單及場地調查情況,形成疑似污染地塊清單,錄入國家污染地塊信息系統信息356條。與自然資源、經信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定期通報更新涉及污染地塊的用地規劃條件、收儲、出讓、建設項目環評等信息,實時掌握全市污染地塊情況,做到土地安全利用和疑似污染地塊“應入盡入”,土壤安全利用率達100%。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平湖首創的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獲省委袁家軍書記肯定,桐鄉市被生態環境部和農業農村部列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國家試點。

4.打好清廢攻堅戰。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推進12類“無廢細胞”建設,嘉善西塘“無廢景區”、海寧市新塘村“柴磚銀行”模式入選全省“無廢城市”巡禮典型案例。順利完成“無廢城市”申報,成為全省首個全域完成申報的地市。打造“禾小微”品牌,謀劃國資主導的“五統一”模式,建成7個小微產廢企業危險廢物收集平臺,打通危廢收處“最后一公里”,已有4416家企業納入收運范圍。

(三)進一步深化環境領域改革創新,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數字化改革有序推進。深入實施數字化改革“一號工程”,“一把手”掛帥領銜,對標對表“浙里生態”跑道,積極爭取省級數字化改革建設試點。全省“七張問題清單”管控力考核中,我市重大生態環保督察清單指數考核排名列全省并列第三。“小微危廢收集在線”應用場景獲得全省“無廢城市”數字化改革建設試點。我市也被列為企業“智管服”平臺建設全省試點,已實現8626家企業賦碼運行,覆蓋全域99%排污量企業。推進企業產治污設施工況自動監控系統建設,查處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案件23起。嘉善列入省廳“碧水提質”應用場景建設試點,海寧列入“無廢城市”數字化改革試點,桐鄉排污許可證證后執法監管平臺被生態環境部授予國家試點。

2.環評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召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疑難問題討論會,形成統一意見后執行。開展環評編制質量復核及規范性檢查,對1000份建設項目環評報告和9份省級以上工業園區規劃環評報告開展復核。對42個環評機構開展“領跑者”“蝸牛者”比選。2021年,全市共審批建設項目1076個,審批項目總投資額約1085.3億元,否決項目59個。深化“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有效解決當前環評編制時間長、收費高等問題。對已實施區域進行改革實效、企業滿意度和存在問題回等顧性評估,全省率先開展小微園區入駐企業環評審批改革試點。

3.“兩山”轉化通道不斷拓展。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例實踐,全市累計辦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案件28起,賠償金額達655萬元,海寧某企業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獲評浙江省首批十大典型案例。深入實施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補償金額累計已達2200萬元。深化排污權交易制度,有償使用和交易累計金額達24.3億元,約占全省20%,發放排污權貸款47.51億元,居全國試點地級市前列。

4.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嘉善、青浦、吳江成立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隊,輪流擔任隊長、跨界開展執法。金山—平湖、桐鄉—南潯—德清、海寧—臨平、秀洲—吳江建立聯動執法機制,共開展跨界聯合執法14次、交界區域揮發性有機物(VOCs)走航監測75次,檢查企業92家,立案查處2起,督促整改環境管理問題53個,實現相鄰重點區域環境保護聯動聯處聯罰。“嘉興市構建區域環境跨界聯合執法新樣板”入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優秀創新案例。

5.公眾參與模式提檔升級。提檔升級環保公眾參與“嘉興模式”,實現“一年一創新,年年在深化”目標,形成了流程化、機制化、可重復、能持續、易推廣的“嘉興樣板”。累計開展生態環境宣傳公益匯演85場,受眾人群近15萬人次。打造縣(市、區)公眾參與特色品牌,全市環保公眾參與形成“一縣一品”新格局,經開區環保守夜人、嘉善縣“藍蜻蜓”志愿服務隊、海寧市潮鄉“綠話筒”等獲得群眾點贊認可;環保設施“雙線并行、多向同開”模式被生態環境部評為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全國優秀組織案例。

(四)聚焦聚力干部隊伍建設,打造生態環保鐵軍

高質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制定黨史學習教育實施方案,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部署會。開展“守根脈、保平安、辦實事”網格大走訪30次,解決問題64個,切實訪民情、排隱患、解民憂。領導班子帶隊集中開展“三服務”活動,“在全市率先突破‘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中介服務延伸拓展”項目入選全市“三訪三強三創”最佳服務項目。承辦生態環境部華東督察局與省生態環境廳聯合開展的“啟航地學黨史 紅船旁鑄鐵軍”主題黨日活動。召開專題組織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組織全體黨員檢視整改問題108條,作出黨員先鋒承諾94條。開展“七講七比七爭”黨建高地創建行動,建立健全黨建高地創建機制,鍛造政治過硬、組織過硬、隊伍過硬、作風過硬、實績過硬的紅船旁環保鐵軍。



2022年工作要點


2022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和新時代美麗嘉興建設的關鍵之年。全市生態環境系統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圍繞省委打造“綠色低碳循環城市”金名片,以及市委全面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典范城市,深入開展項目攻堅年、服務優化年、民生提升年“三年”活動的部署要求,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奮力打造“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塊,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一)聚焦生態文明體系建設,推進全域美麗嘉興

1.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專項行動。深入貫徹《嘉興深化城鄉統籌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典范城市行動方案(2021-2025年)》,按照市委“7+1”專項行動部署,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專項行動,制定出臺《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意見》,完善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扎實推進藍天、碧水、凈土標志性工程,力爭在彰顯共同富裕生態之美上成為典范。

2.推進美麗嘉興建設。深入貫徹落實《嘉興市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2021-2023)實施方案》,持續鞏固拓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成果,指導南湖區、桐鄉市加快生態示范創建步伐。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市生態創建辦向市生態辦轉型,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大技術、政策、管理創新力度。持續完善市對縣生態環境督察、縣(市、區)委書記年度述職、生態文明示范市創建工作月度進展情況通報、基層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等工作機制,定期評估各級黨委政府與責任單位的目標落實情況。

3.加快一體化示范區建設。協調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態環境領域各項工作。加強交界區域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改善交界區域大氣環境質量。主動對接上海、蘇州,推動區域大氣環境、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預測預警協作和數據共享。深化太浦河飲用水應急監測及數據共享,推進環境應急統一聯動,建立健全固定污染源監測監控體系。持續完善環境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機制。以跨界水源地保護,大氣、固廢和水污染防治為重點,強化跨界環境信訪舉報投訴聯動處置,健全環境監管執法統一制度,申請跨界檢查法律授權,并建立執法人員和檢查對象清單。

(二)聚焦環境質量改善提升,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4.推動實施碧水行動。實施重點區域、重點河道水生態環境整治,篩選不能穩定達標的國控斷面,以及水質問題較為突出的重點區域、重點河道開展專項整治。實施重點斷面“一月一提醒”,將斷面超標情況抄送縣(市、區)委、政府主要領導。縣以工業園區周邊河道水質為切入點,倒逼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質量提升。爭創國家水生態修復試點城市,按照部省協議,扎實推進生態修復試點,圍繞九水水生態修復、碧水嘉興行動等,提出系統性試點建設方案,打造一系列可看可推廣的水生態修復亮點。積極爭取全國、全省水生態修復現場會在嘉興召開。開展“碧水繞城”“碧水繞鎮”“碧水繞村”行動,助推完成350公里碧水河道建設。開展主要河道水生態健康評價,完成生態緩沖帶建設任務。

5.持續打好治氣硬仗。大力推進清新空氣示范區建設,實施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雙控雙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協同防控。做好亞運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等重大活動期間環境空氣質量保障。開展工業涂裝、印刷包裝等重點行業VOCs綜合治理,加強無組織排放控制,提高VOCs收集效率。推進“清新工業園區”創建,開展涉VOCs產業集群綜合治理,加快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建設。加強重型汽車排氣監管,推進新注冊登記重型汽車OBD安裝聯網,常態化開展在用機動車多部門路查路檢和入戶抽測,嚴厲打擊檢驗機構虛假檢驗行為。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管理,加大執法抽測力度。推進城市面源污染防治,打好揚塵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施工工地揚塵和秸稈焚燒管控。持續落實“紅黑榜”制度,定期曝光通報“黑榜”工地。加強餐飲油煙凈化設施監督管理,健全油煙問題發現和解決機制。

6.持續推動清廢凈土。力爭全市域高質量完成“無廢城市”建設。開展固廢處置行業整治提升行動,淘汰一批落后項目,打造一批標桿企業,推進經營單位提升改造和迭代升級。健全固體廢物閉環式監管,推行危險廢物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完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規范管理信用評價體系,推動小微平臺收運體系全覆蓋。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制度與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要求的銜接,全面落實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名錄制度。強化疑似污染地塊、污染地塊的管控和修復,嚴格防止“毒土地”事件。

(三)聚焦降碳減排,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7.大力推進協同減污降碳。落實省市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要求,加快構建減污降碳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做好市、縣兩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及企業碳賬戶建設。繼續開展重點企(事)業單位碳排放報告報送、核查及電力行業碳配額清繳履約等碳市場相關工作。深化多層級低(零)碳試點示范,推動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積極探索碳排放權有償交易制度,提升溫室氣體因子監測能力。

8.持續深化“兩高一低”企業整治。持續開展“兩高”項目排查及以“四無”企業(作坊)為重點的“低散亂污”企業(作坊)整治,對未履行相關審查審批手續、把關不嚴、落實要求不力的項目,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整改,引導企業源頭減量。加強全過程控碳監管,探索開展碳排放評價,強化企業碳報告質量和履約行為執法監管。鼓勵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大的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工藝改造等方式開展固體廢物綜合利用。

(四)聚焦制度改革創新,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9.全力推進數字化改革。加強省“七張問題清單”應用平臺以及省生態環境問題發現·督察在線系統管理,每月將各地“七張問題清單”重大生態環保指數排名情況抄送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全面推開“環保智管服”平臺應用,結合排污許可證后執法平臺建設,推進“多表合一”,使“環保智管服”平臺成為政府監管、企業自管的唯一入口。抓好生態環境數字化轉型二期項目建設,持續健全“一圖一碼一指數”為核心的嘉興市生態環境“云管嘉”系統。高質量建成“小微危廢在線”應用場景,努力實現“一地創新、全省共享”。進一步完善嘉興市“三大十招”問題發現應用,推動與市人大生態環境監督場景對接聯動,完善基層生態環境問題發現機制。

10.擴面提質公眾參與“嘉興模式”。繼續深化生態環境公眾參與“嘉興模式”,用好“六五”世界環境日、浙江生態日、生態探訪等載體,在主流媒體、微信微博等平臺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維度的生態環境宣傳,選樹一批生態保護典型經驗,曝光一批環境違法案件。積極引導群眾主動參與環境保護,進一步發揮“民間河長”“民間聞臭師”監督作用。不斷拓展生態治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廣度,營造人人共享普惠均衡生態產品的濃厚氛圍,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11.放權減負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搶抓中央、省委、市委擴大有效投資的“窗口期”,以EOD模式謀劃申報一批生態環境治理投資項目,積極爭取政策性銀行資金債券支持。建立調度跟進、跟蹤督查、專班推進工作機制,確保2022年全市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業投資完成18億元、同比增長15%以上。用好“最多跑一次”改革、正面清單、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清單等有利抓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逐步將“區域環境+環境標準”改革覆蓋面拓展到“萬畝千億”產業平臺,并推廣到全市。健全建設項目全程服務機制,支持環評中介拓展排污許可證服務。強化排污權等環境資源要素支撐,為高質量發展項目提供有力支持。培育壯大本地化第三方技術力量,鼓勵各鎮(街道)引入第三方技術力量協助開展環保管理,力爭實現“環保管家”全覆蓋。深化“第七診所”品牌,適時開展“下沉問診”“專科門診”,為基層生態環境專題診斷、靶向治療。

(五)聚焦干部隊伍建設,打造生態環保鐵軍

12.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堅持以“黨建紅”引領“生態綠”,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發揮黨支部、共青團組織作用,強化黨性教育。深化“網格連心、組團服務”活動,持續開展“三為”實踐行動,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基層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推動解決一批生態環境領域民生難題。

13.加強組織建設。制訂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計劃、黨員學習和黨風廉政教育計劃,完善落實局黨組會議“第一議題”制度,出臺支部工作考核細則,以量化考評推進“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制度規范落實。落實好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完善基層黨組織考核體系,加強對全系統支部書記、黨務紀檢干部培訓,提高黨建紀檢工作水平。圍繞重點崗位、關鍵環節,構建黨內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數字監督相結合的監督體系,提高實效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網站地圖|關于我們|隱私說明

嘉興市生態環境局主辦 電話:0573-82532725傳真:0573-82159871

地址:嘉興市新氣象路618號 建議IE7.0以上,1024×768瀏覽效果最佳 浙ICP備2022025713號 網站標識碼:3304000014

浙公網安備 33040202000909號